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会员 > 会员作品

课外学习书法欣赏相关知识,谈谈书法欣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

时间:2024-03-02 14:43:44  来源:http://www.wenhuiyuan.com  作者:admin

课外学习书法欣赏相关知识,谈谈书法欣赏的基本方法有哪些

一、以字知古

字是书法产生和存在的根本。鉴赏书法,更要透过文字对字的原始面目及进化过程、进化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。

1)对字的演化过程有着全景感知,可进一步理解古代书法传承所积淀的敦厚底蕴。

2)知晓“字”的文化,辨别书法作品的韵、法、意,或是兼而有之。

3)对“字”的文化性理解越深,对书法的筋骨、神采、气势、笔触的理解也就越深。

二、以书明道

道为路,道为法。书法有其必循之规则,即书法之道。鉴赏书法,必然要研究和遵循书法史上积淀的一千八百年之书道。这个书道,包含用笔之道、用气之道、姿态之道、章法之道、结字之道,无不充满玄奇,却又深入浅出发人深省。

三、以道省德

有道必有德,德为人之脊梁。

德:得也(《辞海》) 。用书法之道——自省人生之得(德)。

书法之道有客观有主观,有唯心有唯物,有规则有自由,气象万千却又万法归宗。这种道恰是人生,恰如自我,是最好的品格自省。

鉴赏书法的水平和品位,取决于我们从书法中获得了多少“道”,取决于我们从“道”中收获了多少“得”(德)。

四、鉴赏有法可依

辞海: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。指毛笔字书写的方法,主要讲执笔、用笔、点画、结构、分布(行次、章法)等方法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,五指齐力;用笔要中锋铺毫;点画要圆满周到;结构要横直相安,意思呼应;分布要错综变化,疏密得宜,全章贯气等。秦代李斯《用笔法》、东汉蔡邕的《笔论》、《九势》、晋代卫恒《四体书势》、卫铄《笔阵图》、王羲之的《书论》、《笔势论十二章并序》、萧衍《观钟繇书法十二意》、虞世南的《笔髓论》、欧阳询的《八诀》、《三十六法》、李世民的《笔法诀》、张怀瓘的《论用笔十法》、《玉堂禁经》、颜真卿的《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》、韩方明的《授笔要说》等等,不胜枚举。全面展示了书法史上绚烂多彩的理论精髓。这些凝聚着一代代先贤心血与智慧结晶的书学秘要,正是后人步入书法之门,学习、研究和鉴赏书法的捷径。

五、鉴赏执法必研

鉴赏书法,必然要对书法理论有一定程度研究。用笔是基本功,结字是功力,章法是大局观。每一部分都要依据书法经论研究、研判、研讨。

六、鉴赏违法必纠

1)作品是否精益求精:如《兰亭序》,二十个用笔各异的之字,给人以巨匠巧思、用心深邃的震撼。

2)书法概念是否有误:按照书法概念的标准去思考、去要求去鉴赏,许多作品玄虚误导,贻误后学。载体是否正确(纸、绢、竹、木、金、石、碑、匾、门),执笔是否正确,笔顺是否规范,章法是否有体势等等。

3)创新是否偏颇:现代所谓书家创新各种“某体”,是否是在进化书法理论,一考究、一研究、一分析、一纠察,自然就会有结论。创新的实质是创造与更新,需要对旧事物升级。譬如李斯创小篆,程邈创隶书,张芝创一笔书、钟繇创“前楷体”等等等等。

书艺无涯,谨言,慎行,广纳百科,学而时习之。

韩煜的书法“半岭飞烟会迹象,一庭积雪挑清虚” 怎么理解?

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,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。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,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。一般地说,从整体到局部,再由局部到整体。书法欣赏时,应首先统观全局,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。进而注意用笔、结字、章法、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,生动活泼。局部欣赏完毕后,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,校正首次观赏获得“半岭飞烟会迹象,一庭积雪挑清虚”的“印象”

中国书法始于道而归于道。书源于自然,在自然中体认,在人生中验证,这是中国书法体道、证道、载道、归道的根本。天人合一,道法自然等中国本土哲学精神,从文字初创到书法演进都呈现了对道的体认的文化关怀。

大道流行,浑元幻化,渺冥莫测,统纳天地,包罗万象,内中充溢渊深之哲理与奇妙之玄机。道之为道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;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其衍生幻化,如无穷尽。若阴阳、若虚实、若方圆、若曲直、若刚柔、若巧拙、若清浊、若雅俗、若高低、若起伏、若俯仰、若藏露、若纵横、若开合等,既穷极变化,又谐和统一。其理法之完备与变化之无方,往往因时因兴,因人因器,因才思学养,因志趣好尚而异形异状,异调异味。其妍丑工拙无不悉现毫端。正是“情动形言,取会风骚之意;阳舒阴惨,本乎天地之心。”

数千年来,天下大聪明人,无论王公贵胄、名士高人,风流才俊,方外大德,遗贤隐老,乃至皇帝老官,无论如何穷尽心力,都难达极至。不少智者哲人、行家里手如痴如醉,甚至倾倒颠狂,亦仅得一时快意,畅神适怀,其独得心领之妙,唯心契玄微耳。故真知书法,乃是对大道流行,人文衍化有所体认与会心之人,是志于道、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之儒雅君子,涵茹春秋,品味人生,通会之际,身心受用之人。

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:做人制艺讲究尽善尽美;品味物象注重见仁见智。常将自然与人、人与艺术一道观,既注重物象之神情意态,又注重思想品格之超凡脱俗。即物印心,见字见人,有诸内必形诸外,其人之操行学养,胸次见识,资质秉赋悉寓于中矣。

书法以汉文字为载体,通过笔墨来塑造形象。书法之研修创作,是个体修为的一种状态、一种讲究、一种涵养、一种风致。醉心于这种斯文状态中,寓目会心,遣怀适意,感受这种过程的美,斯文的美,乐以忘忧,以自令人怡然神远。然磨炼笔墨,却非笔墨本身,而是笔墨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与审美境界。磨炼笔墨,实乃磨炼人之心性气质,丰富人之学养见识,涵养人之胸襟怀抱。盖笔墨之净化,亦即心境之净化,磨炼之过程亦即自净其心之过程。陆放翁有句云: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”为人制艺端在一磨字中见出真。

古人讲: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。读书涵养心气,行路广博见识,古今学问端从读书行路中磨炼得来。沉浸其中,久而久之,乃知中国书法之文化气脉承载有艺术家鲜活的生命精神,只不过因人之志趣、天性、才情、悟境各别,而具不同境界,不同格趣,不同神情,不同风骨而已。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,早已汇入中国书法之笔墨中,且代相承传,若无穷尽。非深入斯道者难以言其工拙,明其雅俗也。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相关文章
    无相关信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